因此之故,大汉朝的高等教育就比较高端了。
讲学大儒一般都会在家乡或富庶郡县设立“精庐”或“精舍”,通过讲学吸收了大批生徒前来听课,而后择优录入门下。
至于不优秀的学子也没有关系,只要家资富裕也能降低标准。
所以大儒讲学之精舍常常能筹集大量资财,供应学子食宿。
比如卢植当年在洛阳城外的缑氏山设立“精舍”就是这种情况。
公孙瓒、刘备、刘德然等人就是交了“择校费”,才能成为卢植的记名弟子。
不过家境贫寒却天赋聪颖的学子就不用了。
他们求学不仅不需要交学费,只需要提两条咸肉就能拜师,而且还能免食宿。
在这种情况下,官学能干得过私学才是见鬼了。
官学这边连郡学、县校都不能全面推广,私学就已经有“书馆”“乡塾”“精庐”这种成体系的教育模式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