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纲,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这三个纲领其实很好理解,直白点翻译就是:
弘扬高尚的品德、让民众不断进步、让社会保持和善的秩序。
但这三点无论哪一条都不是容易做到的。
故此在确定“三纲”目标之后,便要以“八目”一步步践行之。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此便可以由“凡”至“圣”,形成一条严密的进阶路径。
然而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只是心念一转便意识到关键所在。
“不知先生所言“格物致知”何解?”
毕竟按照魏哲的解读,“三纲八目”乃是成圣之道,而“格物致知”又是“三纲八目”的开始,那么“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后世“心学”与“理学”才会围绕这个吵得不可开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