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13章 变法 (2 / 6)

作者:梦吴越 最后更新:2025/7/3 5:35:31
        不过,江南新近归附,大齐还离不开这支力量,让他们负责维持各地秩序,刘招孙计划等到江西、福建彻底平定后,再将这些明军渐渐遣散。

        此外,投降明军中军官过多,很多军官善于虚报兵员,换句话说就是善于吃空饷,所以报上来的二十万多万兵马,至少得打个折扣,能有十万人就不错了。

        太上皇下令将降军中的精锐抽调出来,组成一支新军,作为炮灰,以应付接下来的战事。

        齐军南征兵力共计十二万人,连上随行辅兵和民夫,也才二十万出头,指望这点人马,平铺到江南九省,显然根本不够用的。

        南方各省明军或降或逃,齐军兵力捉襟见肘,无法实现对所有城市的占领,刘招孙开始担心“地方棍徒,四起抢劫”。

        所谓棍徒就是打行蝲唬之类的无赖,这些势力平日便危害地方,一旦权力出现真空,更是肆无忌惮,简直和土匪流贼无异。

        太上皇和他的大齐军队,此次南征的目的,当然不是抢一把就走,然后回到北方,而是实打实准备将江南各省纳入大齐统治,实现对各地的牢固控制,至少要像河南山东那样。

        正是基于此,大齐统治者就必须避免单纯的军事行动——比如像降将耿忠明、尚可喜、耿精忠那样对百姓的烧杀抢掠——刘招孙越发意识到,大齐必须尽快由战时体制,转变为和平治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要暂停狂飙突进,多用政治怀柔手段(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来消化这两年来获得的惊人战果。

        这也是大齐天命所归(统治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太上皇很清楚,无论齐军如何骁勇善战,无论他的兵团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战绩,诛灭多少敌国,军事,始终只是为政治服务。

        只有藏在鞘中的刀,才是让人害怕的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