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镐的分兵部署,不过是明军的传统艺能,是常理之下的最优解,没什么好指责的。
如果这个策略能得到有效贯彻(在一个强有力指挥中下下,杜松不抢进,李如柏不观望,马林不分兵,且四路人马相互配合),四路人马各司其职,东路军担任疑兵,李如柏加强攻势,杜松马林出奇制胜,努尔哈赤断无活命可能。
原本的成化犁庭升级版,最后打成了辽东战局的丧钟。
至于提前发布征讨建奴时间,公布各路明军的兵力(虽然进行了一定夸张,八万明军对外宣传是四十七万),这,不过是杨镐的疑兵之策,除了恐吓努尔哈赤,实际出兵时间,也比邸报上宣传的晚了足足五天。
平心而论,站在后金方面思考,在萨尔浒这种规模的战役中,获悉前来攻打自己的明军将领是杜松还是杜柏,是马林还是牛林,其实没有一毛钱价值。
因为这是阳谋,是公开的秘密,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
在万历中后期那种荒怠朝政下,放眼大明上下,真正知兵能打且了解辽东形势,能够拿得出手的统兵将领,掰开手指反复数,也不会超过十个,不是张如松就是李如松,不是马林就是牛林。
所以,即便去问一个不怎么出门的秀才,问他朝廷这次要派谁去扫穴犁庭,只要这秀才不是自闭症患者,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更别说辽东边军出身,有李永芳襄助,对大明政治门清儿的龙虎将军。
后世键盘侠们总喜欢喷萨尔浒不该分兵,嘲笑杨镐提前放出四路大军进兵消息,喷杨镐没有任何情报保密意识,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能将杨经略的分兵合击之策彻底贯彻下去,如果杨镐胆子大一些,坐镇杜松军中,及时调度其他人马,万历四十七年,明军何愁不能扫穴犁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