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室温超导体(Tc≥400k,127c)在环境压力下用改性的铅磷灰石(KL-66)结构工作。KL-66的超导性是通过临界温度(Tc)、零电阻率、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还有迈斯纳效应。KL-66的超导性源于轻微的体积收缩(0.48%)引起的微小结构畸变,而不是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
“其收缩是由铜引起的2+铅的替代2+(2)磷酸铅绝缘网络中的离子,并产生应力。它同时转移到圆柱的Pb(1),导致圆柱界面的变形,这在界面中产生超导量子阱(sqw)。热容结果表明新模型适用于解释KL-66的超导电性。”
“KL-66的独特结构允许在界面中保持微小的扭曲结构,这是KL-66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保持并表现出超导性的最重要因素”
由arxiv提供的简短摘要迅速在徐川眼中过了一遍,与此同时,对应的论文也已经下载了完成。
迫不及待的,他迅速点开了下载下来的论文。
室温超导?
上辈子也没听说过南韩有这方面的突出研究啊,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了这个?
带着心中浓重的疑惑,徐川迅速将整篇论文浏览了一遍。
然而在看完论文后,他眼神中带着的,只有大写的两个‘离谱’。
无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