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DFT计算表明,与完整的石墨晶格相比,五边形缺陷可以打破-共轭的完整性,诱导局部电子分布,从而促进多硫化物的亲和性,降低硫转化障碍,进而从而提高锂硫电池的储能性能。
不止如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川海材料研究所还发现,在实验锂硫电池中,即便是在充放电的反应体系中,有限的生成了LiSn(n>2)化合物这种会破坏电解液的物质,也会因为五边形缺陷的碳材料表面吸附作用而聚集起来,累积在正负极的骨架附近。
这也间接的抑制了锂硫材料中的硫材料穿梭效应,解决了碳材料在锂硫电池中最大的缺陷。
翻过了记载着关于理化性质分析的这一部分,徐川看向了最后锂硫电池的组测试部分。
那些常规的电池循环测试就没必要多说了,基本都在标准之上。
达不到标准,大师熊也不可能来烦恼他。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硫宿主的合成碳材料,在0.1C条件下循环100次后显示出2275mAhg-1的高可逆容量,并且在3C条件下循环600次后显示出长期循环稳定性,每次循环仅有0.035%的低容量衰减。
毫无疑问,这项数据为电池的高效催化剂提供了基础。
众所周知,锂硫电池长时间不使用效率是会下降的。
这是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是一种不可逆反应,因此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电池的容量和性能将受到损失。
但从这项数据来看,五边形缺陷的碳材料在电池中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可以极大的延长电池的放置寿命和使用寿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