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可能存在的其他形态的中微子、暗物质粒子、轴子等等。
这些在物理学界同样占据了主流推测的粒子,也是CRHPC机构寻找的主要方向之一。
六月十五号,在惰性中微子探测工程启动后的第十天。
会议室中,林风反复翻看着整理出来的实验数据,紧蹙着眉头。
针对惰性中微子的探测一开始还是相当顺利的,在整合完几年前徐川在那边的研究工作后,他们在短短的一周内,就从对撞数据中捕捉到了超过三位数的信号数据,一度将置信度推进到了4.2Sigma之上。
但随着置信度的提升,也随着对撞能级的提升,异常的现象,出现了。
按照徐川建立的惰性中微子与温暗物质理论来说,虽然中微子的质量极难测定,但它可以在高能级下与质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进而间接的探测中微子。
简单的来说,相当于在用一串质子束去随机的碰撞虚空中原本观测不到的惰性中微子。
在这个过程中,惰性中微子会与质子束相互作用,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会照亮一个接近球形的区域。
这就是徐川提出来的探测手段,CRHPC机构这边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对其进行勘探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