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否定朱熹,将格物致知,注释为:心外无理,向内求索。他提倡,格者,正也。
直到后来的后来。
明清实学家颜元,提出实践出真知。他将这四个字注释为:行先于知,强调实证。他提倡,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这也是刚才崔岘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思。
由此可见。
格物致知本为儒家修身步骤,经朱熹、王阳明诠释,分化出‘外向认知’与‘内向修养’两条路径。
最终在明清实学中孕育出接近科学精神的实践观,成为中国哲学对接近代科学的桥梁。
崔钰这番疑惑,让崔岘意识到,思想改革的难度。
以及,他要考虑,提出独属于自己的‘思想纲领’了。
生硬照搬朱熹的思想,或者照搬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如今的大梁来说,是完全不合适的!
成圣的路,无法抄袭复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