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参加院试者,有好几人少时便才名远播,譬如阳实县的崔正谊、古南县的于邈。考前士子们纷纷争论此次案首究竟花落谁家,不曾想竟落到了一名不见经传的士子头上。
有人应道:“此人乃是平兴县人士,东阳府试第二。”
“东阳府文风一向凋敝,何时能出案首了?”
“镇江士子千千万,凭何是这陈砚得案首。”
“听说崔正谊等人的卷子被雨水打湿了,早早被落了卷,此子不过捡了个案首。”
有人说此话时语气颇为轻蔑。
不少心有不甘之人便更愤愤不平。
案首该靠真才实学,文章要压倒一众士子方才能服众,若真是捡漏而来,这案首就大打折扣,必会让自视甚高的士子们不满,在榜下就公然提出质疑。
东阳府的士子们心生怨气,当即就出口反驳:“此前我东阳府中乡试者足有四人,如何能称得上文风凋敝,敢问阁下祖籍中乡试者又有几人?”
“陈砚乃是凭借一篇篇好文章,方才夺得府试第二名,你们又得了第几。”
东阳府士子简直同仇敌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