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也正常,袁家在伏尔加河的支流上游和罗马动手,考虑到后勤转运成本,怎么着也得给乌拉尔山以西整几个农垦军团,否则真从乌拉尔山以东运粮,那不脑残了。
实际上从一开始在伏尔加河上游和罗马开战,袁家就大力推动在乌拉尔山西侧垦荒,早期甚至组织了大量的斯拉夫人垦荒,给斯拉夫人提供粮食兑换酒水的商铺。
因为有蒸馏后的烈酒,斯拉夫人也不介意出力垦荒种田换酒水,结果垦荒是垦了,田没种出来,黑土地垦了十几万亩,但打的粮食不够换酒喝,袁谭都傻了。
甚至派许攸前去调查了数次,最后确定斯拉夫人确实是垦荒十几万亩,但由于文明处于渔猎水平,种田太垃圾,根本就是抛荒式种田,过于浪费。
直到西普里安加入袁家,帮袁家重整了组织架构,明确了斯拉夫人的职责,将原本的血税重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农垦军团和骑士团这种奇怪的架构。
由斯拉夫人承担垦荒任务,垦荒出来的土地,由国家审定后交由迁徙过来的汉室百姓进行耕作,而后使用土地的汉室百姓,承担这片土地的酒水产出。
也就是所谓的斯拉夫人以前种田换酒水的粮食产出由种田的汉室百姓承担,但这个过程,斯拉夫人不接触汉室百姓,全面由国家来处理,也就是直接将之计入税收。
本来这种操作会有大问题,导致汉室百姓的税率过高,但斯拉夫人在五世纪之前基本没有成型的文明,主要以渔猎为主,根本不会种田,审定的产出远低于汉室百姓的亩产。
这么一来就算是叠加了这个税,在无需投入垦荒成本的前提下,汉室百姓很乐意接受这种政策,毕竟税并不高,田落到手上那可是真的。
虽说西普里安的税法明确告知,这种由斯拉夫人垦荒出来的田地,在转手给汉室百姓之后,从根子上讲是属于国家的,但只要拥有这片田地的人按时缴税,不管这块田地在谁手上都是可以发卖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