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且董仲舒只是用天地、阴阳、春夏来代指君臣、夫妇、父子,并未精炼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后世熟知的儒家精义。
至于「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其概念来自《孟子》的四端。
《孟子》公孙丑篇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但是孟子此处只是说到了仁义礼智,未言及「信」。
把「信」纳入五常,亦始见于董仲舒。
直到前汉灭亡,光武帝立国,又百多年后马融才首次提出「三纲五常」一语。
——
《论语·为政篇》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