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连一旁的华歆、管宁亦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诚然,以邴原的名望当一个百石县吏是有些屈才,但校官祭酒却不同。
毕竟这个官职是主掌一县教化,自然不能用寻常眼光看待。
其实魏哲早就想要重立县校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才耽搁至今。
实际上自前汉以来大汉朝就十分重视教育。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就曾在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时人谓之“文翁石室”。自他之后,蜀郡学风大盛。
汉武帝时更是将“文翁石室”的模式普及全国。他除了在长安设立“太学”之外,还要求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其中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亭里聚落的称为“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设计的教育体系与后世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然而汉武帝的想法虽好,但可惜此项制度并未贯彻落实。很多时候,地方郡县学校能否兴办完全取决于地方长官的态度。
即便有地方长吏用心办学,可能一旦继任者不上心也会很快荒废。
所以地方官学维持长久的不多,大多都是仅存虚名而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