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读书的学堂、收养鳏寡孤独的养济院、为百姓治病的惠民药局、统一安葬的各州县墓园……
刘继隆几乎是把古代能实现的许多福利制度都提前搬运到了陇右,所需的便是百姓如数缴纳五税一的赋税。
听起来似乎很好,但以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大病治不了,小病喝喝药,而药材的价格也并不贵。
惠民药局有独立的药田,药材基本从药田中获取,只对百姓收取几斤到十几斤不等的粮食作为诊金。
四项惠民设施,主要的支出还是学堂。
“让百姓的孩子读书?衙门能负担这样的花费吗?”
李商隐心中震动,他没想到刘继隆的野心这么大,竟然想让陇右的孩童都能读书。
“这花费自然是不少,但也值得。”
张昶毕竟是州刺史,自然知道学堂的花费,别的不说,单论临州学堂学子所用的书本和字帖,便需要临州三县各处造纸厂和印刷厂的三百多名工人工作,才能满足临州两千多名学子所需的纸张。
这些工人的工钱是每月粮一石,此外还有油盐酱醋茶等额外的物资,算上家中务农的产出,基本能养活一家五六口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