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带着一丝名将之间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孙承宗此举,恐有为大明培养下一代守边栋梁之深意。辽东战事,非一朝一夕可毕,需有久镇之帅、能战之将。若天遂人愿,局势平稳,袁崇焕能得孙承宗悉心指点,凭借宁远之险与实战磨砺,只需……只需十年!未必不能褪去书生之气,成长为独当一面、足可抗衡后金之名将!届时,孙承宗可稳坐中枢调度,袁崇焕能驰骋边关御敌,一老一新,相得益彰,此锦宁防线,方可真正称得上固若金汤,传承有序!”
徐达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朱元璋和李善长都频频点头。
“十年……”朱元璋喃喃道,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上那座巍然耸立的宁远城,“若能给他十年太平光景,让这一老一少把摊子撑起来,确是好事……”
李善长也叹道:“魏国公高见。孙督师此乃老成谋国之举,既解眼前之急,又布未来之局。若能成,实乃大明之福。”
殿内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策略是完美的,愿景是美好的。然而,无论是朱元璋、徐达,还是李善长,心中都悄然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隐忧。
这计划的前提是“若天遂人愿”,是“局势平稳”,是朝堂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孙承宗时间和信任,去等待一个书生成长为一代名将。
可是,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局之中,在虎视眈眈的强敌面前,在已然显露颓势的国运之下……
这宝贵的十年,真的可能如愿到来吗?
这个想法如同阴影般掠过三位大明最高决策者的心头,谁也没有说出口,但彼此的眼神交汇中,都已看到了那份沉重的疑虑。
第368章阉党陷害孙承宗去职
天幕内容继续,印证了徐达的判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