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莳绘工艺,则源于中国的「描金」。
明代的黄成曾在《髹饰录》中记载道:「描金,一名泥金画漆,即纯金花文也。朱地、黑质共宜焉。其文以山水、翎毛、花果、人物故事等;而细钩为阳,疏理为阴,或黑里,或彩金像。」
而真实历史上,这一工艺远远要比黄成载入的时间要早,最早甚至可以追述到中国战国时代。
中国的描金工艺是将打磨完的素胎涂漆,再髹涂红漆或黑漆,这层漆叫「上涂」。待到「上涂」干燥,打磨平滑后,推光达到光亮后,用透明漆调彩,薄描花纹在漆器面上,然后放入温室。
待漆画将要干燥时,用丝棉球蘸着最细的金粉或银粉,刷在花纹上,花纹就变成漂亮的金银色。
之后再在表面上施加一层透明漆,重新推广,金银花纹就被表面的清漆保护了起来,再也不会脱落了。
描金技艺到底是如何从中国传到岛国的,尚不可考,但能够知道的是,莳绘一词在日本平安时代就已出现,至今也有上千年历史。
这一千多年之间,莳绘在岛国的土地上得到了独特的滋养,日本的匠人运用这种技法,将自己对于美的认识留在了各种漆器之上,造就了属于岛国自身的艺术品。其技法进一步发展,分出了平莳绘、研出莳绘、高莳绘三种。
平莳绘就是传统的中国描金工艺,不同的是岛国人施加的最后保护层很薄,薄到无法堆平底胎和花纹部分的高度差,故而平莳绘的特点是花纹部分通常会略高于周围,如同清三代珐琅彩瓷和粉彩瓷器那样,呈现出一点浅浮雕的视觉效果。
研出莳绘的前期工艺和平莳绘基本一样。先用漆画花纹,在漆未干之时撒上莳绘粉,这使得画粉不再局限于金银两色,更多了其余色彩,组成更加丰富的画面。
之后会再上一层漆,直接将画面给完全覆盖住。
等漆干了硬化以后,再用细腻的打磨手法将莳绘部分打磨出来。这样制作出来的莳绘器物表面平滑,花纹会显得若隐若现,别具有朦胧之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