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百六十九章 传说的来历 (3 / 4)

作者:二子从周 最后更新:2025/7/22 0:05:45
        向宇家里还是夯土墙,这墙冬暖夏凉,大家坐成一溜靠在墙上,吃着凉粉,井水镇过的李子,葡萄,一点也不觉得暑热。

        看着山下的江流,方文玉说道:“宋朝的格局到底还是没打开,要是比照长城,从长江边起城墙,接上这里的城墙后,再从另一边接到沱江边,就能够得到一座安稳的大城。”

        “大帅你很有军事天赋啊,你说的这个,古人已经想到过,而且还实践过了。”

        “是吗?”方文玉有些得意,神会古人,怎么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周至捧着凉粉碗眯着眼睛看向山下:“明崇祯十年,为了预防农民军的进攻,于宋城南面龙透山,又修建了一层外郭——龙透关。”

        “龙透关距我们脚下的宋城池有七里地,关墙南起长江边,蜿蜒向上经过龙透山顶,然后往北下山,直至沱江边,差不多和大帅你说的规划一致。”

        “关墙靠长江和沱江边,分别设小关门,中间高处设大关门,即今天的龙透关门。”

        “城墙扼控半岛西南唯一陆路通道,横亘于龙透山上,全长约五公里,其实就是一道小长城。”

        “根据干爹在山下发现的,崇祯十一年正月所立《新建神臂关碑记》记述:龙透关‘为忠山咽喉,且无可著足,仅一线可通往来’,形势异常险要,易守难攻。”

        “工程由当时守吏四川按察司分巡下南道佥事参政吴登启主持,引用了《广舆记》的记载,还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那个计划,是在‘世传诸葛武侯立’之旧址上新建而成。”

        “这传说如果是真的,那么龙透关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推到三国时期。”

        “后来龙透关年久倾圯,到清同治二年,泸州署牧周锡龄主持重建,残留至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