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一张东西,你说怎么塞袖子里,怎么塞衣服里,只能折叠再折叠,而经过几百次折叠,这玩意就破旧不堪了。
谁愿意用破旧的钱,哪怕这上面标着一百文钱,可你拿出来,人家就不想要,说你这钱太旧了,只能值八十文,要么你就用铜钱。
这就是另一个问题——昏钞。
昏钞的意思,那就是旧钞。
按理说,宝钞这东西,若不是故意折腾,至少用个两三年才会成昏钞,可大明宝钞倒好,你折叠放袖子里,拿出来展开交给商家,商家看了看,折叠塞回袖子里,晚点再展开入账,下次进货的时候,又被另一人折叠……
半年,甚至不到半年时间,昏钞问题就开始出现。而朝廷缺乏应对昏钞的手段,选择降价回收,至于原因,无外乎是收取点“工本费”,这昏钞毁掉也累人不是,总得意思意思……
这个举动,也加剧了宝钞的贬值,使得宝钞很难得到商人与百姓的认可,只是迫于朝廷压力,不得不一边胆战心惊的使用,一边默默承受贬值的痛苦。
顾正臣不想哪一天,句容三大院发了宝钞之后,这些人拿着宝钞反而买不到标注价值的东西,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这些问题,就需要制造出相对更小,携带更为便利的宝钞。
“抬头可以写大明宝钞,面额写一贯,花卉图案就免了,改用华表图案吧,国徽这玩意,老朱也没有,至于老朱的头像,就设计在右侧……”
顾正臣想着人民币图案,勾勒着大明宝钞的草图。
至于大明匠人能不能将老朱的胡须弄出一丝一丝的感觉,那就不是顾正臣可以考虑的了,制造宝钞自有防伪技术,像是什么高难度桑皮纸,民间极难自造,还有各种复杂的图案,一般水平的匠人也仿制不了,此外还有套色印刷等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