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峰笑了笑道:“说到底老祖宗是觉得本来士兵的薪水就还可以了,一二两银子在明初的购买力还是非常高的,所以艰难的是卫所士兵,不是那些战兵。他觉得你发钱太浪费了点,不过你说得对,现在南京人口全靠士兵撑着,士兵手里的钱多要消费,才能促进商业。”
“嗯,卫所士兵确实十分艰苦,我明年也得加紧推动卫所制度的革新才行,这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就必须要解决,不然那些士兵该怎么生活啊。”
朱标叹了口气。
战兵的薪水算可以的了,折合为一两白银。
最主要的是这个叫月粮,是给家属的,士兵吃住则由国家供应,出行换防还有行粮,所以薪资还不错。
但卫所士兵就惨了,不仅月薪低,屯田的产出根本不够自己用,还要遭受盘剥。
朱云峰想了想说道:“我记得嘉靖继位后,就有科道官上奏,说宣府一带守边军兵好几个月没发月粮,穷的眼睛都绿了。而且更惨的是,有的军士媳妇还去干皮肉生意,没办法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巡边的大臣看到了都觉得凄惨。还有卫所边军被占役,克扣军粮等问题,熊廷弼就发现有军官让墩军去给他抓鱼,然后守墩的是妇女和小孩,给他惊呆了,可见这项制度的糜烂。”
“嗯,我也知道原因,而且里面还有很多很蠢的制度设计,比如边军守墩台,不在本卫,如果家里没有人,就要每个月跑很远去领薪水。”
朱标说道:“还有给的冬衣布花,士兵每天都要警备边境,根本没时间缝制。要是差人缝制花费又多,还不如统一赶制军装,按照尺寸大小发放,这样也能促进纺织业发展。”
第三十四章找东叔,靠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