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也同样存在,论文的核心作者不在,要吃透他的论文,将其转变成材料领域的实力,需要的时间同样不短。
毕竟,这是基于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基础的,要吃透量子基础,就必须要先吃透前者。
然而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论文已经公开了快半年的时间,整个世界敢说自己完全摸透了,恐怕都没几个。
毕竟这不是纯粹的数学论文,它是凝聚态物理的基础。
而凝聚态物理是当今物理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材料物理学的核心。
虽然徐川为这个领域做出了框架,但并不代表凝聚态物理的问题就解决了,无论是Kondo杂质问题、还是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亦或者量子自旋液体难题都是需要面对的。
这方面,国内凝聚态物理方面教授虽然多,但量子领域的大牛还真没几个,量子领域排名前二十的大牛,几乎都是国外的。
目前来说,恐怕还没有什么顶级的大拿能够代替徐川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份工作。
不过整体上来说,将论文传上去的选择比和华威合作的选择更好。
毕竟华威同样也面临着无人可以解析应用论文的尴尬局面,而前者至少还是一个大国的体量,科学院再怎么说也能凑出来一批人做这份工作。
“分身乏术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