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1-2M/r)dt-(1-2M/r)dr-r(dθ+sinθdφ)】
这是史瓦西度规公式,时空度规的演变公式之一,也是爱因斯坦罗森桥最初的起点。
时空洞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对史瓦西解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在分析白洞解的时候,通过一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发现宇宙时空自身可以不是平坦的。
就像是一张纸一样,你将它揉吧揉吧后就皱成一团了。
而在这种不平坦的宇宙时空中,这种‘曲折褶皱’的结构就意味着大质量的天体,会‘往下’压缩时空。
简单的来说,就像是在塑料薄膜上放了一颗铁球一样。
因为重量的原因,薄膜会被铁球压的下坠,如果重量足够,薄膜可能会被压弯到接触地面。
在宇宙中也一样,比如我们熟知的黑洞,因为质量过大的原因会近乎无限的‘压缩’水面,如果它足够强大的话,在不平坦的宇宙时空中,意味着黑洞视界内的部分会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
这就是最初的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拉姆提出的“史瓦西喉”,后面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对虫洞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试图将黑洞看作基本粒子的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推导时空洞的存在。
不过当时的广义相对论公式无法解“奇点”(质量无限大的点),所以爱因斯坦很讨厌这样的点。
于是他们从标准黑洞解出发,将它和另一个翻转的黑洞解合并在一起,形成了爱因斯坦·罗森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