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文稿上的标题,徐川轻轻吹拂了一下漂浮在咖啡上的泡沫,浅抿了一口。
电化学是研究两类导体形成的带电界面现象及其上所发生的变化的科学,它是传统化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如今电池产业的核心支柱理论。
他选择这一领域入手,一方面是因为电化学只是一个分支,且这个分支相对比传统化学庞大且复杂的领域足够的简单。
没错,传统化学太复杂了,各种原子、分子、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要建立起统一的理论和模型绝对是个无比庞大工程。
而电化学则仅仅是研究两类导体形成的的带电界面现象和相关的变化。
另一方面,则是他手中有着足够多的实验数据支撑。
无论是人工SEI薄膜带来的锂离子电池,还是锂硫电池相关的实验数据,都能够支撑他完成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以电化学为开头,在传统化学上撕开一个口子,建立起理论模型后再延续它的方向进行深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不过对于电化学来说,从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发展至今,依旧没有人能够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理论模型,对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行完善的解释。
比如如何在微观层次探测或模拟原位/工况条件下复杂电化学界面的动态结构变化,并建立其与宏观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