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我们想改变电解液的性质,按照你之前研究人工SEI薄膜和解决锂枝晶的思路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突破。”
“我们尝试过,并且成功地用一种不与多硫化物发生反应的醚电解质取代了碳酸盐电解质,制造出来了一款新型的锂硫电池。”
“不过在测试的时候,发现乙醚电解质本身极易挥发,并且含有低沸点的成分,这意味着如果用它制造电池,且电池的温度加热到室温以上,可能很快就会失效或熔化。”
“也尝试过降低电解液的量和稳定锂金属阳极的方式来解决锂硫电池遇到的问题。”
“这些研究虽然都没成功,不过也给我们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当然,经费的消耗也不少就是了。”
徐川翻阅着手中的文件,点了点头并没有太在意。
任何一种材料或者说实验产品的研发,抛开那些‘白’到极致的欧皇外,可以说都是一点点的尝试慢慢的积累经验和排除错误选项与路线后才成功的。
能赶在其他国家前面将锂硫电池开发出来,消耗一些经费压根就不是事情。
而且,就算是实验失败,颗粒无收,这些数据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材料领域之所以很难实现弯道超车,只能一点一点的积累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