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部分锂电池的容量和续航,早已经超过了当初徐川亲自研发的‘羧甲基纤维素-锂氟碳''锂电池了。
这也导致川海材料研究所这家一开始在电池领域名声大噪的实验室,如今也落幕了不少。
要不是最为核心人工SEI薄膜依旧暂时没人能动摇,以及高温超导材料还支撑着它的业务,估计它的存在就如同划过大气层的流星一般,闪耀一时,而后在辉煌中落幕。
当然,这也和徐川没有将自己的研究和精力中心放在川海材料研究所有关系。
对于这家数年前成立的研究所,除了带领团队在里面完成了人工SEI薄膜技术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外,他就几乎没有再管过其他的事情了。
不过放手归放手,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大体研究方向却一直都是他亲手制定的。
比如这次突破的锂硫电池技术,还在实验室中研发的锂空气电池,超导材料研发,以及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碳化合物等一系列的技术,都是他亲自指定的方向。
只不过这些技术的突破,需要的时间可能有点超出他的想象和规划。
原本徐川以为在人工SEI薄膜技术完成后,锂硫电池最迟两三年的时间就能完成。
结果现在都过去四五年的时间了,才有了一些变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