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涉及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这就使得同时发生的编码难以被解析。
而区分特定行为的大脑神经信号的编码与其他行为的编码,仍是一大挑战。
会不会是这方面有问题。
思索着,徐川点开了徐晓给他的资料中的另一个文件,这里面有她和星光虚拟科技公司的团队专门为星光脑机接口芯片而开发的技术。
一种两节RNN架构,非线性动态建模的方法。
这种技术使用循环神经网络架构和训练方法,通过非线性、动力学建模、行为相关神经动态的分离和优先级以及连续和间歇行为数据建模。
能够提高神经-行为预测的准确性、优化原始局部场电位的识别等传统神经信号模拟技术难以做到的领域。
不过想要从这些算法和实验数据中找出问题,哪怕是他,也一时半会难以做到。
毕竟一方面这并不是他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神经信号的实验数据量,有点大。
其他的不说,光是正常清醒状态的大脑节律,与思考、有意识解决问题、对外部世界的注意力有关的β波(贝塔波)频率就高达14-30Hz。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