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原本华国本应该是有顶级期刊的,或者说有办好顶级刊物的能力。
在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时候,在相当一部分现今的博导硕导还是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的时候,好的中文期刊比如一级学报的总体质量是较高的。
因为那个时候高校还没有开始扩招,科研人员相对较少,硕士毕业还能在高校找到教职,发很多文章也不是晋升的必要要求。
在那个时候,国内的顶级刊物很重视文章的评价,是高标准且有原则的。
但到了后来,高校扩招,硕士扩招,博士扩招。在期刊上发文变成了学生毕业、教师晋升、年终评奖的必要条件。
投稿与发稿做成了一门生意,而且核心期刊永远不愁没有稿源,卖方市场是永恒不变的。
在人情社会和根深蒂固等观念下,毫无疑问期刊方对作者和文章实行“双标”。
帽子人才直接邀稿,教授投稿优先,有国家基金支持的优先,硕士一作的稿件不收,二本院校讲师的稿子也不收。
以至于后面在引入SCI评价体系后,广受国内广受高校和学者欢迎,也给华国科学界带来了强烈震动和深远影响。
这不仅仅是因为SCI是英文的显得高大上国际化,而是国外的同行评议、双盲评审,相对而言会更公平更透明,是一位专心做学术的人所需要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