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大多白发苍苍,脸上布满岁月的沟壑,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麻衣。
有的拄着斑驳的木杖,有的相互搀扶着,颤颤巍巍的跪在冰冷坚硬的石板路上。
一位身形佝偻的老者,双手捧着破旧的陶碗,碗中盛着浑浊的米酒,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入碗中。
他颤抖着嘴唇,声音哽咽:“陛下啊…当年大旱,若不是您开仓放粮,俺们这十里八乡的百姓,早就饿死了。您的大恩大德,咱没齿难忘啊!”
说着,将碗中的米酒缓缓洒在地上。
不远处,一位老妇人怀抱着褪色的襁褓,泪水涟涟。
襁褓中早已没有婴孩,唯有一块破旧的棉布,那是当年李承乾下令设立粥棚,救济灾民时,她的孙儿得以存活的见证。
“陛下,您走得太早了啊!小孙儿还念叨着,等长大了要报答您的恩情呢…”
老妇人的哭诉,被呼啸的北风裹挟着,渐渐消散在空气中。
李治看着眼前这凄凉的一幕,心中涌起一阵酸楚与不解。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的回到太宗出殡之时,那时,长安城人山人海,百姓们自发的披麻戴孝,从皇城到灞桥,哭声震天动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