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登,我们现在先去哪儿呢?”
青登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洛中’没有什么好逛的,举目望去,不是富商的豪宅就是贵人的深院,所以直接去‘洛外’吧。”
在京都,人们常用“洛中”与“洛外”区分京都的区域。
这二者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域,没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只是民间的惯用称谓。
恒武天皇(737—806)迁都平安京(即现在的京都)后,参照唐朝的长安与洛阳,开始建设新都城。
右京借鉴长安城的设计,称为“长安”。左京借鉴洛阳城的设计,称为“洛阳”。
后来,“长安”逐渐衰落,人们纷纷迁往“洛阳”。由此,“洛阳”称为京都的中心。
随着“长安”被“洛阳”替代,人们便用“洛阳”称呼整座京都城,左京改称“洛中”,“洛中”以外的京都地区则称“洛外”。
到了战国时代末期,丰臣秀吉(1537—1598)掌握政权后,为重振京都,开始大力改造都城。
他命人修筑城墙“御土居”,环绕整个京都,将御土居以内的区域命名为“洛中”,以外的则为“洛外”——这便是今日京都的“洛中”与“洛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