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六十五章 偶见 (3 / 4)

作者:猫疲 最后更新:2025/7/22 10:25:05
        用某只东北耗子的话说,就是历代穷的荡气回肠;属于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典范;因此和岭南五管中的桂管、扈管、交管一样,长期都是用来贬斥官场上的倒霉蛋,或是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放之地。

        不过,在这个时空线上却是出了一个小小的偏差;主要是源自那位穿越者前辈梁公,得到了海南、夷州两大岛,作为雍国大长公主的陪嫁之后;也派人投入大量资源,不遗余力的进行开拓和经营。

        因此,作为最初的福建观察使,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赶上了,开发夷州这股东风;不但境内大量的山夷、土族,被就近渡海输送夷州充为劳力;还籍此输供之故,开发了大量的矿产和木材、田地。

        后来的大征拓时代中,福建路也通过传统的海贸航线和海上讨生计的民风,在其中大大地分了一杯羹。后来更是以夷州为跳板和中转,参与了对南海大小澳,远至新洲大陆的移民填户和拓殖运动。

        相对于大多数内陆各道,倾向于故土难离、离乡人贱的百姓;闽地不但民风彪悍,还极耐背井离乡之苦;因此得以充斥各路义从和远洋船团之中,活跃在海内、外域之地。乃至因此形成特殊风俗。

        在海外扎根下来的第一代闽人,都会将本地剩下的第二个儿子差遣回中土,以为修缮和维护祖宅,世代祭祀和供奉宗祠;也是在国内保留一条香火和血脉。若是发生饥荒灾害,则将亲族接引出去。

        因此,在上百年的内外良性循环和海外的持续反哺之下;如今的福建路十三州,已经拥有三四百万的户口。其中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就是沿海的商贸城邑,和内陆矿藏、林木为主的资源城邑。

        联通沿海与内陆城邑之间的纽带,则是在闽地群山之间,历代无数人力物力疏通出来,纵横交错的各条水系。同时,又与对岸一海之隔的夷州大岛/通海公室,有着密不可分的诸多联系和历史渊源。

        因此,亲自带队进入福建路,也有江畋的一点小小私心。既然不能长期守候在沈莘她们身边,那就在力所能及的时候,顺便帮衬上一把也好。当然身负择捡宫观事之后,也有意想不到的其他好处。

        也就是每到一处,都有人赶着上来送钱了。大抵都是当地的僧官/功德使,或是道门威仪使出面,以当地寺观的名义捐赠或是赞助,西京里行院一笔钱,或是对应的物资、土产;只说是聊表心意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