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载体,信息密度太低,表达的复杂性依托于故事、受限于人物,与论文专著相比肤浅可笑,求“深”是吃力不讨好。
但相比专著可以传递体验,这是它的优势。
所以在这一卷,我开始意识到人物要真实深刻就必须有内在的一致性与发展的连续性,并以此构建它们的行为。
譬如段天南。
他不是我写死的。
他的死亡具备内在的指向,是他的性格、愿望与外在环境互相作用后的必然。
而他的性格与愿望又基于他的出身、天资、成长过程中建立的认知。
上述是人物内在的基础,有内在以后便能“发现”他外在的行为。
譬如逐日、砍树、与雪崩角力、传播武道、反抗暴政。
这些行为不仅反映他性格上的豪迈与粗犷,也反映出他一直对自己的理想、处境、结局有清晰认知——一人与天地角力,死亡是唯一的结局。
再比如风乘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