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34章 懂王要贷50亿美金 (2 / 3)

作者:流思0118 最后更新:2025/8/3 20:43:18
        2008年的次贷危机,林浩可是记忆尤深,自2001年起,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不断降低利率和放水。这一举措旨在鼓励当时的美国人进行超前消费,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和汽车等大宗商品。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超前消费意味着负债,因为他们需要用未来的收入来偿还当前的消费。然而,普通人之所以愿意超前消费并提前透支消费,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未来的收入有逐年增长的预期。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年间,美国经济处于宽松状态,通货膨胀率上升,导致物价持续上涨,而房价更是出现了惊人的涨幅。

        尤其是在2004至2005年期间,美国房价的上涨速度最为夸张。房价在短时间内如此快速地上涨,背后必然存在人为因素的推动。这种房价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刺激了当时的美国人贷款购房,甚至参与房地产炒作。

        在利益的驱使下,美国的银行家们越来越贪婪,胃口也越来越大,高风险的次贷本身已经是一项非常大胆的创新了,但对于这些冒险家来说,还远远不够刺激。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更绝妙的主意:将次贷巧妙地包装起来,制作成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并以“次贷证券化”的名义推向市场。

        第634章懂王要贷50亿美金

        简单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债主把借款人给他打的借条“包装”成证券,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将其转让给其他人,从而迅速套现。

        接着,新的持有者会再次对这些借条进行“打包”和转让,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这样一来,区区一张借条就能轻松撬动一股庞大的现金流。

        而在这个看似神奇的过程背后,隐藏着无数的风险与危机。因为一旦有人违约,整个链条都会瞬间断裂,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场无法收拾的金融危机。

        这一次,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可谓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推波助澜下,美国的“金融创新”事业如日中天,而次贷证券则成为了其中的翘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