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江米磨成面,再把面和水揉软,用颜料调成五颜六色。
再通过艺人的巧手,捏成各种古装戏曲中的人物角色。
由于材料的可塑性强,捏塑工具多,制作时间也相对充裕。
面人成品后,要论精巧美观,是远超糖人和糖画的。
京城最有名的面人艺人共有两个流派,分别是“面人郎”和“面人汤”。
“面人郎”是海淀的,一直技不外传,走的都是民间艺术的路子。
“面人汤”是通州的,第二代传人汤子博却趟出了一条新路——人家在1956年被工艺美院接纳,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此这位老爷子不但开枝散叶,广收门徒。
也可以不虞生活之忧,安心创作,变成了潜心研究面塑艺术的学院派。
宁卫民请来在西配殿坐镇的这位面塑艺人姓董,而且还是位女性,她就是“汤子博工作室”当年面向全国招聘,首批选中的唯一学生。
因为喜欢面塑,她在这方面下过不少苦功,得了“面人汤”技法的真传,毕业后还留校当了教面塑的老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