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官场上,众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必要互相留几分脸面。
殿试转桌有了圈不见点,尖不见直的原则,考生们文章的好坏多数还是由第一位读卷官决定。
徐鸿渐一拿起卷子,就知晓是陈砚的。
因有会试舞弊一案,朝中重臣均看过墨卷与朱卷对比,自是能认出陈砚的笔迹。
众人虽都写的是馆阁体,陈砚的字依旧在收笔时有锋芒,是极好辨认的。
徐鸿渐将答卷看完,在上画了个尖,签了名后,就交给坐于他右边之人。
好巧不巧,坐在他右边的乃是阁老刘守仁。
一瞧见字迹,刘守仁的眼皮就跳了几跳,待看完整篇文章再看徐鸿渐用朱笔画的尖,心中便窝火。
此文章实乃上乘之作,徐鸿渐只给了个尖,既是让徐门其他人将此卷黜落,又不用担责。
若是以往,刘守仁或许会维系一丝脸面,给此卷一个尖,可经过会试舞弊,他若再不动个手,往后刘门众人还如何在朝堂立足?
何况他还因陈砚而脱罪,必要为陈砚撑撑场面。
刘守仁提起朱笔,紧挨着徐鸿渐的尖后画了个大大的圈,签上自己的大名后,方才往右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