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佳念完后感叹道:“有梁启超先生那《少年中国说》的味道了!”
“我哪敢跟梁启超先生比?”
“现在不敢,将来可说不定!”崔道逸插话道。
“刘一民同志,稿费稍后送来,我向你保证,不低于《人民文艺》的稿酬标准,具体的我跟主编去争取。我现在赶回报社,争取明天早上就见报。”
第二天一大早,报亭里面就出现了刘一民的这篇报告。《中青报》尽管没有把刘一民的这篇报告登在头版,也是放在了重要的版面。
在全文的旁边还附上了编者按(编辑对文章的评论),【本文报告为刘一民同志真情实感的流露,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他考上大学前后的经历和心路历程,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当代青年向上走,尤其是最后一段颇像《少年中国说》里梁启超先生对全国青年的寄语。
刘一民同志从豫西农村走出,经历挫折不改其志,响应国家号召顶风冒雪参加高考,以451分的成绩进入燕大学习,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青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的代表人物。唯出身论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老路,广大青年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来了。
青年们,到大学去!到课堂上去!到建设四化的战场上去!】
《中青报》的这份报纸自发行后就被街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排队购买,在寒意渐浓的秋季,喊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声音。
也有不少人看到刘一民的经历后,猛地撕碎报纸,怒吼道:“大学,我也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