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作品从来不需要多么深奥。
关于巴赫音乐如何演奏,这一探讨已经是历史问题
作为所有古典音乐人心目中的大宗师,巴赫的地位是第一份的。
他的音乐一度被打上神学的标签。
从门德尔松第一次公演他的马太受难曲,到1850年巴赫百年祭由舒曼等发起、李斯特等人支持下成立的巴赫学会,再到二十一世纪世纪各种现代风格的兴起——
复兴巴赫,回归巴赫,已经成为了古典音乐届最响亮的口号。
人们一边说着世上再也没有谁的作品能在构思与实践上如巴赫一般充满天真纯朴,一边又再热议巴赫音乐究竟需要形似还是神似,是要本真还是演绎,是要还原还是再创造?
奇不奇怪?
一首充满天真淳朴的作品,却需要被无数音乐家在如何演奏上搞出那么多问题吗。
就弹呗,像01号选手这样简简单单弹出来不就行了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