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瓦格纳马勒布鲁克纳这些名字,莫扎特显然更让人感到亲切且容易接受。
那么为什么近年来有能力办大型音乐节的人却始终不愿意将目光放到莫扎特的纯音乐作品上,就像莫扎特已经沦为了歌剧课代表。
如果不是一些涉及国家关系的国际活动中,比如某年由公共关系协会和奥驻华大使馆协力推广的莫扎特之友活动,以及一些靠着莫扎特之名巧立名目的比赛,之外,国内近些年很难看到以莫扎特为标题的大型专场音乐活动。
这里涉及众多原因,但其中不可不提的便是源于国内古典音乐受众分级以及媒体的导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在聆听古典音乐这个小众群体里,也出现了鄙视链。
有一件事就给秦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前年他陪一个朋友参加了一个线下的古典音乐沙龙。
大家都是群友,他也在群里,平时大家没事在网上交流交流古典音乐,聊聊哪位演奏家又出了新碟,聊聊版本对比,聊聊国内外圈里的八卦。
在网上大家都侃得头头是道,各种指点江山,可见面时都显得有些拘谨,言辞话语收敛了许多。
副群主是个妹子,长得确实漂亮,平时在群里也非常活跃,对于古典音乐有一定见解但不高,深受一众男群友吹捧,反正秦勇没什么兴趣。
那天见气氛不太活跃,妹子就挑头活跃气氛,说自己最近在听勋伯格,迷得不行。
秦勇起初没觉得有什么,尽管这妹子成天在群里说自己多么喜欢肖邦老柴,推荐音乐也都是些古典音乐史里的“扛鼎旋律作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