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则栖,随处而安,天下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我在路边看到一个倒骑牛的老人,他跟我辩论,最后却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化干戈为玉帛,我再一眨眼,才发现他也是个孩子,他年纪小小却老气横秋地教训我:‘以后要各走各路啊!’”
“东边的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边的人却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哪边的人才是对的呢?风时而向东,又时而向西,却找不到歇脚的地方,因为人们会说的俗语太多,懂得的道理又太少。”
“于是把自己纳入到道理之中,成为道理的一部分,得道之人放弃智虑,遗弃形体,超脱万物之外,又回归到万物之中,某一日又从万物中出来,说出了许多道理,人们尊重他的德行,就把他奉为圣。他本就出于万物,怎么能把他尊为圣呢?就因为他把道理说出来了吗?道理一说出来,又变成俗语,人们往往因情与利而爱念俗语,又从俗语中得不到道理,这就是为什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李斯总说儒生误国,但全天下都是儒生,哪里有片没有误国的净土了呢?韩非子口口声声宣称舜篡尧位,可为何舜最后死在远方的旷野上了呢?我们怀疑的太多,确信的太少,于是人们不再相信古老的故事,这个时候,僭越就出现了,士大夫用公侯的礼乐,公侯用天子的礼乐,圣人说礼崩乐坏,是因人们不再智慧了,看不到危害,要我说,却是人们太过智慧了,却又不够智慧,既不足以让自己渺小如沙尘,又不足以规划星辰的轨迹,而足够有智慧的人,可以小如芥子,又可经天纬地,道经说大智若愚,便是这个道理啊!
所以我没有道理可言,因为还在道理之中。”
“我所说的话许多都是废话,你今天听过,明天就要忘了,就好像你们不一定记得一年前的同一天吃过什么。”
“我记得,”东宫若疏突然道,“我吃了小炒黄牛肉,配了两碗米饭,还有红烧肉,但是做得太甜了,我一点不喜欢,于是我多吃了两根青菜解腻,但闹肚子了,痛得厉害,睡醒了还在拉。”
圣天子听完后,并没有被打断的愤怒,而是惊讶道:“我今天见到圣人了啊。”
“圣人?”东宫若疏讶异道,“我懂得也不多啊。”
“尧任命鲧后依然洪水滔天,难道尧事先知道鲧的无能么?孔子在路上见两小儿辩日,却不知如何解答,难道他不无知么?人们依然把他们奉为圣人,这是因为人们在追随他们的德行,而不是追随他们的智慧啊!”
“哦…”东宫若疏仔细思考后道:“那我可太厉害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