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归功于它们的居住环境。田鼠体型肥大,同样属于穴居动物,它们的洞穴网络错综复杂,数量众多。有言道“狡兔三窟”,但田鼠的洞穴数量可高达3至10个。这种洞穴数量的差异,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田鼠的生活习性颇似人类,它们在洞穴中精心划分了不同的空间,如卧室、厨房和客厅等,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同样,田鼠也会为每个洞穴精心规划,确保粮食得以妥善存放,并为自己打造舒适的休息环境。田鼠能够长期保存粮食,主要得益于三个关键条件。首先是温度控制。粮食内部含有水分,若长时间集中堆放而不经晾晒,内部温度会逐渐升高,进而导致发芽。然而,田鼠通常在秋末冬初时囤积粮食,此时洞穴内的温度较低,无法使粮食发芽。其次,田鼠对粮食的挑选非常严格。它们的粮食来源广泛,包括从农民晾晒的粮食中偷取的以及田野中人们收成时遗失的。这些粮食在被田鼠取食前,已经过自然晾干,因此不易发芽。田鼠之所以能够长期保存粮食而不使其发芽或发霉,既得益于它们精心规划的洞穴和严格挑选的粮食,也与适宜的存储环境和严格的晾晒过程密不可分。田鼠对粮食的储存方式独具匠心,它们并不会像人类那样集中堆积,而是将粮食有序地分类存放在不同的洞穴之中。这些洞穴彼此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布局设计有效地避免了粮食因堆积而产生的热量和水分问题,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了发芽的可能性。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冬季温度较低,那到了春夏时节,粮食不还是会发芽吗?这其实涉及到了田鼠的生存策略。田鼠在春季活动频繁,但此时它们去年冬天囤积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由于春季是粮食播种的季节,外界的食物供应相对较少,因此它们找到的食物仅能满足基本需求,难以有多余的粮食储存。
到了夏季,田鼠会迎来繁殖交配的季节,它们会忙碌于寻找食物以维持生命的延续。直到秋季丰收时节,田鼠才会开始新一轮的囤粮活动。经过一季的努力,它们会在寒冬来临之前储备足够的食物,以确保能够安然度过冬季。因此,冬季很少能看到田鼠在外活动的身影。
令人惊叹的是,田鼠所储存的粮食完全适合人类食用。因此,在古代,人们甚至有向田鼠“借粮”的说法。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时期,许多贫困家庭常常选择挖掘田鼠洞来获取食物。这些洞穴中,花生、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应有尽有,有时甚至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好长一段时间。然而,挖掘田鼠洞并非易事。田鼠的洞穴错综复杂,藏粮之处往往深不可测,若无法准确判断洞穴位置,往往只能徒劳而返。
过去,人们会通过观察洞穴外的泥土翻动痕迹或新土情况来判断鼠洞的位置,因为这些迹象都表明田鼠正在不断从外界搜寻可储藏的食物,同时也预示着这个洞穴的粮食储备可能相当丰富。当然,有些洞口看起来非常干净,但这并不意味着储粮不多,这需要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准确判断。
格尔老家的‘老鼠’也是如此。
甚至于,那些老鼠本身也是非常好的食物来源!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田鼠比老鼠要干净的多!
(老一辈人吃过,据说非常好吃,连上面的去田鼠洞里找粮食也是老人说的。)
田鼠虽然长相丑陋,但其实将它们烤熟以后的肉质也很鲜美,是难得的美味,食用价值高,过去不少人吃过一次后就喜欢上了这种野味。田鼠的营养丰富,口感好,本身就是吃农作物长大的,现在已经成为了不少地方桌上的佳肴,价格也不低,营养比鸡肉更高。吃田鼠比较多的省份像福建和广东,将它们烤熟以后食用,或者是晒干做成肉干食用,口感非常的好,比一般的肉制品更胜一筹。田鼠过去在田地里作威作福,如今却和农作物一样,上了农民们的饭桌,其实也幸亏能够食用,不少地方通过捕食控制了田鼠的泛滥,也算是因祸得福。
至少格尔就很喜欢这种小动物。
它们很好吃的同时,还不会被当做祭品而收走……是的,不管田鼠有再多的优点,也改变不了它们是老鼠的事实,所以拿它们去当祭品是会被认为渎神的,所以这玩意在部落基本上,都是谁抓到归谁,部落里的那些大人物,也不会在意,毕竟部落的那些大人们再窘迫也不会缺一口老鼠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