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扭头看向了其他人:“你们不怕死么?你们愿意面对格尔么?!!”
诸神沉默不语。
事实上,之前开会的时候,很多人提议发兵讨伐格尔。但每一次都无疾而终。
是不是觉得,里面还有勇敢的人?
真这么想,就错了!
知道东林党么?
大明亡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归咎于皇帝说万历皇帝懈怠怠政,天启皇帝荒唐无度,崇祯皇帝多疑寡断,也有人指责阉党说魏忠贤一伙祸国殃民残害忠良。还有人认为是流寇作乱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四处烧杀抢掠,动摇了大明统治。但仔细研究明朝历史就会发现导致大明覆亡的罪魁祸首,其实是东林党人。
说起东林党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五人墓碑记》中那个不畏强权的周顺昌,或者是铁骨铮铮的杨涟、左光斗,但如果深入了解明朝后期的历史,就会发现东林党人并非都是正面形象,特别是后期的东林党人其中不乏一批自诩清高、不务实事的“愤青“,正是这些人把大明推向了覆亡的深渊。东林党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喜欢高谈阔论,动不动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真到了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却往往袖手旁观,甚至推波助澜。
东林党人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喜欢高谈阔论,动不动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真到了国家危难之际他们却往往袖手旁观,甚至推波助澜。1642年大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当时明清之间刚刚结束了松锦之战,虽然明军惨败但清军也元气大伤,清太宗皇太极意识到,想要彻底打败庞大的明朝并非易事,于是主动向明朝提出议和。皇太极的诚意很足,他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迎接明朝使臣,态度诚恳,开出的条件也相当友好:以宁远、塔山一线为界,互不侵犯;遣返明朝逃民;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白银和黄金,换取人参和貂皮;两国结为兄弟之邦。对于内忧外患的明朝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喘息的良机,如果能够与北方的满清议和,集中力量平定内乱改革弊政,大明完全有可能延续国祚。
东林党人却对此嗤之以鼻,他们高喊“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叫嚷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他们看来堂堂天朝上国怎能与蛮夷议和?提出这种建议的人简直就是大明的罪人!在这种舆论压力下崇祯皇帝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将议和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他以“私通敌国“的罪名处死了陈新甲,断然拒绝了满清的议和提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