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碎催(求月票!!求订阅!!!求推荐!!!) (4 / 8)

作者:拉姆雷克撒 最后更新:2025/8/6 5:49:09
        而且在刑警中还有专门负责这方面的警员,就是预审员。

        在公安机关或司法系统里都会设置这样岗位。预审员是审讯高手深知犯罪心理学,根据案件不同,犯罪嫌疑人年龄不同,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审讯策略,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心理较量。一般是在司法系统和公安系统从事多年的一线工作资深的公安民警或司法战线上办案经验丰富的司法工作人员担任。

        要知道这预审员可不是谁都能当的。

        很多影视剧中的神探,其实指的就是这类人。当然,也不是其他行当的刑警就不是神探,可这玩意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干的。这么说吧,凯上辈子,都捞不上预审员,你如果进了局子里,看到是小年轻审你,那你该松口气,说明你的事情不大,但你要看到和颜悦色的老警察,那你就倒霉了。

        这类人一般都是老油条!

        众所周知,犯罪嫌疑人一旦进入到预审程序,就会形成强大的防御心理。那么,如何才能掌控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并将其有效攻破呢?很多预审员会看似漫不经心的讯问,却通过“满满的套路”,最终让嫌疑人认罪服法。殊不知,这些套路与心理咨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首先要“建立关系”。

        在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关系”,是咨询师在治疗初期需要做的主要工作,且会一直贯穿于咨询始终。咨询师首先会收集来访者信息,以初步了解对方,并以此找寻突破口,拉近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以助力后续更好地治疗。两个相似点上建立起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最终成为了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线,一举破案的关键。略懂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的认知会影响行为;反过来,行为也会改变人的认知。在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质量对咨询效果具有极强的正向关联。其实,在我看来,审讯过程亦然。试想,如果审讯员都能像老卢那样,花点精力先与嫌疑人建立关系——通过“共情”或“同理心”去了解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建立起双方心理层面的连接,让对方不自觉地“站到自己这边来”,那么,可能后面的整个审讯过程也就将变得更加顺畅,甚至使得关键问题也能在转瞬间迎刃而解。

        除了共情以建立关系外,心理咨询中还有许多技术能够运用于预审。如书中提到的心理学行为疗法中的模仿法,它既是罪犯管理和预审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之一。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又通过这种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以使求助者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警察会找一些案情较轻的嫌疑人,当众坦白自己尚未向公安机关交代的问题;如经查属实,就会按照“坦白从宽”的政策当众将其释放。从书中的描述,可以得知,这些运用了模仿技术的“运动”相当有效;但是,过犹不及,模仿却也导致一些本身没有其他问题的罪犯,为了获得自由,给自己编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

        另一种常用方法是心理学“格式塔派”提出的完形技术——即人具有补充完整信息的心理动力。书中描绘的年代里,预审员在审讯过程中,经常使出此招,往往屡试不爽。他们在讯问嫌疑人时,会巧用人心理上这种想补全关键信息的本能倾向,而故意遗漏掉某些关键细节,让嫌疑人下意识补充或是无意间“说漏嘴”。如果他们道出了这些关键信息,那么基本就可以认定犯罪事实。在高度紧张且对抗性极强的审讯对话中,这种“说漏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