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较短的是和其他飞燕一号一样的针型自由电子激光炮,而左右加装的则是重型光线炮——带电粒子加农激光炮。
仅炮管长度,就比中间的激光炮,要长上一倍,威力更是强上一倍都不止。
这就是2009年,获得批准的欧洲分部改装出的飞燕一号D型号,因涂装为红色,在测试阶段的代号为火蝾螈,而在定型、量产、列装后的正式代号就是深红战龙。
除却机首的比起其他飞燕一号更大更强的三联装激光炮外,深红战龙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飞燕一号战机的超级激动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在飞燕号系列战斗机研发之前,UNDF就提出了非常甲方的要求:比喷气式飞机更快、比直升机更多样化的激动飞行器。
柏村团队据此要求,设计了超级机动模式,通过改变可变喷嘴,来实现快速的垂直起降,从而满足了设计要求。
但后来,因外星科技的加入,而带来的技术和材料上的突破,让快速垂直起降不再是一件难事,因而超级机动模式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必要。
于是,飞燕一号、飞燕二号包括后来的飞燕EXJ,虽然都具有超级模式,但几乎没有用过。
因为使用的话,要转动机翼,飞起来,再把机翼转回去,非常的麻烦和费事,反重力系统加机腹的喷孔,足以垂直起降,因此超级机动模式就显得很没有必要。
但这项被认为没用的设计,却在欧洲分部手中发扬光大。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欧洲大陆山脉众多、山势险峻,很多地方都在半山腰甚至山谷之中,不管是对抗怪兽灾害,还是说进行救援,都对垂直机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