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向谢玉宣传他的务实摒虚之策,谢玉深为赞同。
交流中,韩琦见谢玉多用耕种治术举例,可想在做知寨这三年,理论和实践结合是这人才。
有推荐谢玉参加制科的意思,和韩琦交流儒学,谢玉目的就是这个。
后世苏轼诺大的名头,除了善诗词外,就是中读书人中的读书人,才能考上的制科。
而参加制科首先的条件,就是要有重臣推荐。
谢玉知道这次自闹的风波肯定很大,在以自己的年岁,干脆进崇文馆读书,准备制科考试,躲避风波。
见韩琦主动说出制科的事。谢玉也连忙就坡下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些话,自然是坦诚些好。
韩琦沉寂一下,问:「谢玉,你可想好,如此,你那可封侯的军功就没有了。」
谢玉:「韩帅,爵位我家有,我是文臣,进士科出身的儒家文臣!」
「今借用前朝曹松一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