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再从关中调拨粮食,供应关内道的夏绥、泾原、邠宁等州。”
刘继隆话音落下,高进达开口询问道:“殿下,若是如此,那关中乏粮又该如何?”
刘继隆并不慌乱,心中早已有了办法,故此交代道:
“关中乏粮,便从兴元府转运,兴元府乏粮,便从剑南道转运。”
“吾将此法称呼为“转般法”,所用分段接力运输,其中亦有关键。”
“这条陆上运粮之路,起点蜀州,途径成都府、汉州、绵州、利州、兴元府、长安。”
“衙门需要做的,就是在沿线设立转般仓作为中转站,平日在本地购粮存入转般仓,将各州转般仓的粮食,一州州转运。”
“每州只需要负责转运至下一州,粮册一式三份,一份送入长安,一份交给下州,一份保留本州,方便查验。”
刘继隆所说的这个“转般法”,实际上就是宋代漕运的“转般法”。
相比较唐代的“直达法”,“转般法”不管是用在陆路还是水路,都能大大降低沿途损耗。
毕竟粮食转运,最大的损耗不是人吃马嚼,而是沿途官吏的“贪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