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的地形导致了它每年的蒸发量不会低,因此刘继隆想在走之前为山丹百姓修建足够多的坎儿井和暗渠。
坎儿井的起源众说纷纭,但它的工作原理却并不复杂。
山丹的水源主要是祁连山雪水汇集而成的丹水,好处是集水段较长,出水量较大,水量稳定,但坏处就是蒸发量大。
如果祁连山在冬季的积雪不足,来年入夏后,丹水就会因为蒸发量太大而水位下降。
刘继隆要做的,就是为丹水布置多条暗渠,将暗渠分布在农田灌溉区。
这件事说着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首先要预测灾年水位,将低处的水引入高处的暗渠,再将暗渠中的水引入地表的灌溉区。
为了满足这一条件,刘继隆特意让人挖掘出多条渠道,然后派人用石块、黏土垒砌封顶,只留下引水的十余处缺口。
这样的渠道,一共挖掘了上百条,长则数里,短则百步。
每一条渠道对应丹水旁的巨型水转翻车,利用水转翻车将水引入暗渠内,再利用人力脚踩的小型水转翻车将水引入灌溉区的明渠,使得每一片耕地都能得到灌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