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代的醮坛,原本是在露天举行,后来才改在殿内,斋醮形式不同,仪程也繁复多样,各依时势所需,搭建规模不等的坛。
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若干坛,中央大者为主坛,其余一众小坛,皆叫作“分坛”。
天师府为道教祖庭,又是三山联合举办,它的授箓仪式,场面自然是非同凡响,须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设主坛一座,设分坛七座,分别是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
各道士到齐,授箓仪式便要开始了,仪式的主持者是三大师之一的传度师,也就是张异。
至于天师张静清,作为监度师,他的职责是监督授箓按仪规进行。
而保举师张守成,则是主管唱赞导引,是张异的副手。
除开三大师之外,按照《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的规定,授箓仪式中,还要有十五个箓坛执事,负责授箓各项事宜。
诸执事分别为高功,监斋,都讲,侍经,侍香,侍灯,知磬(知钟),炼师,摄科,正仪,监坛,清道,知炉,词忏,表白……
相比较出马仙只靠大神和二神一阵吹拉弹唱就能完成的入堂仪式,道士的授箓仪轨可谓是界如尘世,条条款款多得烦人。
这种仪式,基本每年都会开设一次,张之维也不止参加一次了,不过,除开初授箓的那次外,其余的他都只是在观礼。
但这次,他要亲自参与了,只要他加授“上清五雷箓”成功,他就要换法袍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