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金军披甲持刃,曝露于野,仰攻坚城,每攻一次,必耗锐气体力。而我军据城而守,居高临下,弓弩火器皆能及远,贼寇未至城下已先损三成。贼人掘壕围困,然锦州既已储粮甚丰,短期内无忧。相比之下,皇太极粮草不继、人马疲惫,其耗远胜于我。”
他最后总结道:“故,依老臣浅见,只要城中粮草不绝,军心不溃,锦州便可一直守下去!皇太极非不愿速下,实不能也!坚城之下,钝兵挫锐,攻城者之忌也。此非皇太极无能,实乃攻坚之战,自古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观其兵力,并未形成绝对优势,顿挫于城下,乃必然之事。”
第376章锦州城的战与和
耿炳文一番分析,条理清晰,深入肌理,完全从守城方的视角将锦州的优势和后金的困境剖析得明明白白。徐达、冯胜等人闻言皆不禁点头,就连好战的蓝玉也陷入了沉思,意识到守城并非怯战,而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
朱元璋听完,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善!炳文老成谋国,洞若观火。如此说来,这锦州,确是一颗砸不碎、啃不动的铜豌豆!”他的目光再次转向天幕,语气森然,“咱倒要看看,这皇太极,下一步还能有什么招!”
此时,天幕正显示袁崇焕写给锦州的信函被后金截获,皇太极中计的情节。
“妙啊!”徐达忍不住击节,“袁崇焕此计,虚虚实实,既安抚了锦州守军,又迷惑了皇太极,争取了时间。看来此子深谙兵不厌诈之道。”
朱元璋也露出一丝赞赏之色:“是个会用脑子的,比一味蛮干强。”
然而,一直沉默的李善长却眉头紧锁,缓缓捋须,忧心忡忡地开口:“陛下,魏国公,此计虽妙,然老臣心中,却有不祥之感。”
“哦?韩国公有何忧虑?”朱元璋看向他。
李善长沉声道:“袁崇焕此举,虽是战术上的高明之举,但他伪作谈和,欺骗敌酋,此事若传回朝中,被那些不明就里、或是别有用心之人知晓,会如何解读?”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此前天幕零碎信息已可知,万历、天启朝堂,党争激烈,是非难辨。若有人攻讦他‘私通建虏’、‘擅主和议’,他纵然浑身是嘴,恐怕也难以分辨。仗打赢了,或可功过相抵;若战事稍有不利,或是朝中政敌发难……老臣只怕,他此举虽能退敌,却也可能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的种子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