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文字如同冰冷的军报,逐一罗列出这支仓促拼凑起来的“剿虏大军”的详细构成,每一路都看得奉天殿内的洪武君臣眼皮直跳。
【西路主力】:
主将:山海关总兵杜松。此员老将,勇则勇矣,却是个杀红了眼不管不顾的性子,求战心切近乎癫狂。为抢头功,竟下令士卒丢弃重型火器与粮秣辎重,轻装疾进!
兵力构成:主要从宣府、大同、山西三镇边军中东拼西凑而来。这些兵士久镇边陲,理论上确是明军中最能打的一批,常年与蒙古部落摩擦,野战经验丰富。但连年征战,伤亡更迭,精锐已不如往昔。且远离本镇,被强行抽调至完全陌生的辽东战场,归属感全无,心中怨气不小。杜松竟还嫌他们慢,逼其冒雪急行军,士卒疲敝,怨声载道。
【北路】:
主将:开原总兵马林。标准的将门之后(其父马芳为名将),但为人儒雅有余,果决不足,遇事瞻前顾后,缺乏主帅应有的魄力。
兵力构成:大杂烩中的大杂烩!核心是马林自己的开原残兵——这些人在后金前期的攻势中早已被打怕了,惊魂未定,十成战力去了七成。SUpplementedby临时从蓟镇等地调来的些许援军。蓟镇兵擅长的是守城和拱卫京畿,拉到野外进行机动作战实非所长。更有甚者,军中还混编了大量被临时征召的民兵和雇佣来的少数民族炮灰(如察哈尔部流散人员),语言不通,号令不一,纯粹充数。这路人马,未战先怯,军心涣散到了极点。
【南路】:
主将:辽东总兵李如柏。身份极其特殊,乃已故辽东枭雄李成梁的次子,努尔哈赤年轻时曾是其父麾下军官,与其家族关系盘根错节,传言私交甚密。
兵力构成:理论上应是战斗力最强的“真·辽东军”,毕竟是地头蛇。但实则不然。李成梁死后,李家势力衰退,真正的精锐家丁早已损耗殆尽。李如柏麾下多是继承来的老底子,吃空饷严重,军纪废弛,更像是李家的私人卫队而非国家军队。让他们去攻打可能与旧主有恩义关联的努尔哈赤,其战斗意志和忠诚度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李如柏本人接到进军命令后,行动异常迟缓,每日行军不过一二十里,其用心叵测。
【东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