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脸上,却不见多少朱标那般的惊怒。这位开国大帝的目光,深沉得如同古井寒潭,越过激动得浑身发抖的大儿子朱标,掠过天幕上努尔哈赤那充满野心的身影,最终,却似乎有些飘忽地、定格在燕王朱棣那因为兴奋而神采奕奕、充满了锐气和战意的年轻侧脸上。那眼神极其复杂,有审视,有隐忧,有无奈,甚至…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和遥远的悲伤。
大殿里落针可闻,只有朱标粗重的喘息声。良久,朱元璋那低沉沙哑、仿佛带着塞外风沙磨砺痕迹的声音才缓缓响起,打破了死寂,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却又带着一种看透历史尘埃的漠然:
“皇太极?呵…好名字啊。”他嘴角似乎扯动了一下,露出一丝难以解读、近乎苦涩的弧度,目光终于从天幕上移开,落回到身边脸色煞白、犹自惊怒未消的朱标身上,那目光深处,是朱标此刻无法理解的、深不见底的悲哀和遗憾。
“标儿,”朱元璋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疲惫,仿佛不是在对眼前的太子说话,而是在对那无法更改的宿命低语,“两百多年后的事情…太远了。远到…连咱寄予了全部期望、亲手为你铺好所有路的大儿子…最终,也没能坐到那张椅子上啊…”
话音落下,奉天殿内,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天幕上,努尔哈赤站在古勒山巅,脚下是九部联军的尸骸与溃败,目光如狼,望向南方。他身后的费阿拉城深处,那个名为“皇太极”的婴儿,在襁褓中沉睡着。大明洪武君臣的忧虑与惊怒,如同殿外呼啸而过的寒风,丝毫无法穿透时空,去惊扰白山黑水间,那头正在崛起的建州狼王。
奉天殿内那令人窒息的沉默,被朱元璋一声带着金属刮擦般刺耳的冷笑打破了。
“哼!”老皇帝猛地抓起御案上那本厚厚的、专门用来记录天幕关键信息的硬壳簿册。他粗糙的手指带着压抑不住的怒气,“哗啦啦”地翻动,最终停在某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不久前震撼大明朝野的“万历朝鲜战争”——大明耗费国力,跨海远征,方才将倭寇逐出朝鲜藩属的惨烈战事。
第352章皇太极之名,野心!
朱元璋的手指狠狠戳在那段记录上,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浑浊却锐利如鹰隼的目光扫向下方脸色凝重的李善长,声音如同淬了冰渣:“李善长!你给咱看清楚了!这天幕里说,努尔哈赤这建州狼崽子是在哪几年真正坐大的?万历…二十一年!古勒山这一仗!”
他猛地站起身,那本沉重的簿册被他重重拍在御案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震得殿内众人心头一颤。“这狼崽子能趁势崛起,一是他自己确实能打,够狠够阴!二是李成梁那厮在辽东养虎遗患,纵容包庇!但最要命的根子,在这里!”朱元璋的手指几乎要戳破纸面,指向“万历朝鲜战争”那几个字,“倭寇大举入侵朝鲜!我大明身为宗主,倾国之力跨海救援!二十万精锐陷在朝鲜战场!粮饷、军械、将帅精力,全被那该死的倭寇死死拖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