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病危的场景浮现。
弥留之际的老人催促儿子速速赴京袭职,最终未能等到儿子归家便溘然长逝。
天幕上,十七岁的戚继光跪在父亲灵前,接过那枚象征着责任与传承的登州卫指挥佥事铜印。
年轻的脸庞上犹带泪痕,眼神却已沉淀下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重与坚定。
画面再变,已是嘉靖二十五年。
十九岁的戚继光端坐在略显破旧的卫所署衙中,正一丝不苟地处理着登州卫的屯田事务。
他神情专注,案牍上堆叠的文书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旁白文字点明,他“清理整顿,颇收成效”。
就在这略显平淡的画面持续不久,天幕镜头忽然拉近,聚焦在少年戚继光手中翻动的一本兵书上。
那书页边缘的空白处,一行墨迹淋漓、笔力遒劲的诗句,被无限放大,如同惊雷炸响般,清晰地投射在洪武十三年的天穹之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