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脸色阴沉,看着天幕中那个被逼到角落的少年身影,感同身受地想起了自己“靖难”前被建文朝臣逼迫的憋屈。
蓝玉抱着胳膊,嗤笑一声:“嘿,这帮酸丁,管天管地,还管皇帝叫谁爹?手伸得够长!”
耿炳文则皱眉低语:“这杨廷和……权柄熏天啊,竟敢说‘当斩’?”
天幕的色调转为冷静的蓝光,旁白如同一位抽丝剥茧的智者,开始剖析这场风暴的核心人物——杨廷和:
“走近首辅杨廷和的五重心迹——
嗣统之基:朱厚熜以藩王小宗入继大统,非真正‘兄终弟及’。杨廷和等坚信,唯有入嗣孝宗(大宗),其帝位方具法理正统,否则根基动摇,有‘非法’之嫌。
古制铁律:纵观青史,小宗入继帝位必先入嗣大宗,此乃千年宗法铁则,不容逾越。
士林共识:‘继嗣即继统’观念深植士大夫骨髓,非杨廷和一人之力可逆。此议,实乃整个文官集团意志体现。
拨乱之功:武宗暴卒,杨廷和得太后支持,雷厉风行铲除江彬等佞幸,清理弊政,自恃有定鼎拥立之功,不免志得意满,失却冷静。
前车之鉴:正德一朝,武宗对内阁‘非暴力不合作’,君臣关系崩坏至极。杨廷和深怀余悸,希冀凭拥立新君之功,对此少年天子有所约束,避免重蹈覆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