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质量如何判定?”
丁达明一摊手,道:“观影感受是非常主观的,你觉得好,我觉得不好,你觉得不好,我觉得好,到时候不又要扯皮?”
“也有道理,这东西没有固定标准。”
“那怎么办?”
中影同意让利了,关键如何让。
众人七嘴八舌的争执半天,期间还休息了一次,终于拿出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
中影收购影片,往各地方卖拷贝,如果能卖到99-120个区间的,每个拷贝按9000元算,中影给制片厂最低价90万,最高价108万。
如果不在这个区间,比如只卖了50个拷贝,或者卖了200个拷贝,中影都以99万收购。
这样一来,制片厂的利润显著提高。虽然还是没有自主化,但多少与市场搭上一点边边了,以后也得关心拷贝的销售量了。
但中影的负担加剧,一年才能出几部超过120个拷贝的电影啊?尤其那些艺术片,往往只卖几个拷贝,中影也得以99万收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